首页 楼市房产 多地银行严查经营贷等流入楼市 违规诱导客户“一经发现直接辞退”
多地银行严查经营贷等流入楼市 违规诱导客户“一经发现直接辞退”
来源:腾讯新闻 作者: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1-3-18 7:27 浏览:0

本报记者 李文 见习记者 余俊毅

今年以来,多地对房地产交易资金的监管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以及西安等多地监管层均已发文,要求严肃查处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

为了解目前北京地区情况,《证券日报》记者以贷款人身份走访了北京地区多个银行网点,发现目前北京地区银行均严格执行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并展开了相关自查工作。

多地监管发文

要求银行严格排查违规现象

2021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从今年以来各地频繁发布楼市调控新政,多个城市严禁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严格要求可以看出,所有调控政策均围绕“房住不炒”在落地。

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信贷手段被广泛使用且功效强大。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消息称,于近日制定印发的《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中强调,严格审查贷款人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切实防范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上海外,广东省也刚刚完成了针对经营消费贷违规入楼市的排查工作。银保监会官网表示,截止目前,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已完成个人经营性贷款自查的银行网点共4501个,排查个人经营性贷款567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2165亿元,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其中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房市的调控方面,除了银保监会针对银行机构的信贷方面严格要求外,也有建设方面的行政管理单位下发通知要求房企针对资金来源严格核查。3月16日,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加强购房资金核验。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严格遵守金融信贷政策,不得诱导、协助购房人以“信用贷”“消费贷”等方式支付首付;不得提供垫资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首付贷等违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其实今年伊始,多个城市就已经开始了严格审查经营贷、消费贷资金流向违规流入楼市的行为。例如,今年1月份,上海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辖内商业银行就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住房信贷管理等工作提出要求。2月10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要求严格实施贷前调查,尽职落实贷后管理。

对于为何监管层要对银行经营贷的排查如此严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从宏观层面上,房地产过度挤占金融资源,也会加大金融风险。要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让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房地产市场的“虹吸效应”,挤占过多信贷资源。

北京地区

暂未听说因违规被要求提前还款

为了解北京地区的银行网点对于经营贷的违规流入楼市的审查是否严格,《证券日报》记者以贷款人的身份咨询走访了多家银行,当记者隐晦的表示想将经营贷用于购房后,各银行均对记者做出了谨慎回应,表示信贷资金仅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活动,不得用于房市、股市和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权益性投资。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内部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银行对与经营贷的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领域查的很严,但还未听说有违规客户被要求提前还款的。若是有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诱导客户用相关贷款违规购房,一经发现直接辞退,并有可能面临严重处罚。”

上述人士也对记者坦言:“对于自查经营贷是否流入楼市,若有人将资金全部取出放入第三方账户,银行确实难以追查出资金真实的流向。但监管层若要仔细追查资金流向,一定有办法能查出来。”

为了解是否有中介公司“铤而走险”帮助个人违规将经营贷用于购房,记者还尝试以购房人的身份咨询了多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和贷款公司,并表示希望将经营贷用于购房款。多个贷款专员均对记者表示,目前监管正在严查经营贷,如果发现资金流向楼市,银行会要求收回贷款,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为何监管要严控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有两方面原因。”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表示,一方面由于银行对经营贷投放是有一定任务压力的。另一方面,随着楼市调控强度加大,房贷利率会上升,而经营贷和房贷利率之间的剪刀差会扩大。

李宇嘉认为,经营贷流入楼市实际中存在监管难的问题。在房贷额度和占比受到管控的情况下,银行更有动力发放房产抵押变相进入楼市的经营贷,缓冲房贷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所以,依靠银行内部的贷后检查,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未来的做法,更多是地方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检查,以及商业银行总行审计部门的贷后检查。

您可能感兴趣: